2015年世界艾滋病日主题宣传活动行动起来,向零迈进,为了自身的健康和家庭的幸福,大家都应该关注艾滋病、了解艾滋病,进而预防艾滋病。
什么是艾滋病(AIDS)
它是由于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HIV)后引起的一种致死性传染病。HIV主要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使机体逐渐丧失防卫能力而不能抵抗外界的各种病原体,因此极易感染一般健康人所不易患的感染性疾病和肿瘤,最终导致死亡。一个感染上艾滋病病毒的人,也许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看上去或是自我感觉起来很好,但是他们却可以把病毒传染给别人。艾滋病从发现至今还不到30年,但它在全球所引起的广泛流行,已使3000多万人受到感染,1000多万人失去了生命。目前,世界上每天有万余人新感染上艾滋病病毒。不但医学界在竭尽全力研究预防治疗艾滋,各国政府,社会各阶层也都纷纷投入了对抗艾滋病的运动。但到目前为止,我们人类还没有找到一种治疗此病的方法。
艾滋病的传染源?
携带HIV病毒的血液、不洁性交、吸毒/静脉注射、母婴传播
艾滋病的传染途径?
它不会通过我们日常的活动来传播,也就是说,我们不会经浅吻、握手、拥抱、共餐、共用办公用品、共用厕所、游泳池、共用电话、打喷嚏、蚊虫的叮咬而感染,甚至照料HIV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都没有关系。HIV的传播途径只有三个:
(1) 性交传播:HIV可通过性交特别是性乱交传播。无论是同性、异性、还是两性之间的性接触都会导致艾滋病的传播。
(2)血液传播:经输血或血液制品传播;共用针具等传播。
(3)母婴传播:如果母亲是艾滋病感染者,那么她很有可能会在怀孕、分娩过程或是通过母乳喂养使她的孩子受到感染。
艾滋病的易感人群?
艾滋病的易感人群主要是指男性同性恋患者、静脉吸毒成瘾者、血友病患者、接受输血及其它血制品者、与以上高危人群有性关系者等。
接吻会传染艾滋病吗?
在日常生活中与艾滋病人或艾滋病病毒携带者进行通常性的交际接吻一般是不会感染艾滋病的, 不过如果与滋病人或艾滋病病毒携带者进行较亲密的深吻,则被感染的机会会随同接吻的程度会呈现上升趋势,因为在接吻过程中虽然肉眼很难看到皮肤的损伤,但实质上,口腔中的毛细血管损伤会随道接吻程度的加强而加大,这样就为艾滋病的传播提供了一条无形的通道,其传染机会相对性传播要小得多。
艾滋病病毒感染后,有哪几个发展时期? 各有多长时间?
一个艾滋病患者从感染到死亡,一般可有3个发展时期。
(1)急性感染期
一般在感染后2-6周出现,症状似感冒,能很快自愈。这个时期可以检测到艾滋病病毒抗原,但是检测不出艾滋病病毒抗体。
(2) 无症状感染期(潜伏期)
自从感染上艾滋病病毒到发展成艾滋病病人,这一段时间成为潜伏期。潜伏期长短个体差异很大,短至不到一年,长至可达15年以上,平均5-7年。
(3)艾滋病发病期
当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体内免疫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不能维持最低的抗病能力时,便出现很难治愈的多种症状,成为艾滋病人。成为艾滋病人后,一般会在半年至两年内死亡。
艾滋病患者常见症状和特征
1、全身症状
艾滋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最常见的是反复出现的低热(约占72%),伴有寒战、消瘦、疲乏无力,体重下降(可达5~22公斤),继之极度嗜睡无力,不能支持平常的体力活动。慢性腹泻也是某些艾滋病人的十分明显的早期临床表现。并且常找不到发热、腹泻和体重减轻的原因。
2.淋巴结肿大
发生率为55%~100%,当高危人群患者出现全身淋巴结肿大又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时,很可能与艾滋病毒感染有关。肿大的淋巴结虽然是全身性的,但是多见于颈后、颌下或腋下淋巴结。肿大的淋巴结不融合,质硬,偶有压痛,表面皮肤无改变。淋巴结肿大的程度与血清内艾滋病抗体滴度高低相关。 此外,艾滋病伴发有淋巴瘤,包括Burkitts淋巴瘤,免疫母细胞淋巴瘤及何杰金氏病等亦可发生淋巴结肿大。
3.皮肤损害
皮肤粘膜是艾滋病侵袭的主要部位之一。许多艾滋病患者是以皮肤损害为首发症状的。在临床上有多种表现,如皮疹、全身瘙痒、尖锐湿疣,接触性湿疣、荨麻疹等。皮肤损害最具特征的是卡波济氏肉瘤的皮肤改变。
4.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神经紊乱病症已被公认为儿童与成年人艾滋病患者发病与致死的常见原因。较常见的有亚急性脑炎,本病为原因不明、无明显炎症反应,非特异性白质变性、常为艾滋病的首发症状,往往以疲倦、性欲减退等起病,后期发展为严重痴呆。
为什么说艾滋病是能够预防的?
首先艾滋病病毒的传播途径非常明确,通过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目前在大学生中主要传播方式为性传播,其中以男男性行为传播为主,只要健康生活,远离不洁性行为,就可能避免传染。其次,艾滋病病毒在体外环境下很脆弱,很容易被杀死,因此艾滋病病毒不通过空气、食物、水等一般性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另外,艾滋病病毒不能在蚊虫体内生存,不能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因此,艾滋病是我们人类共同的敌人,要消灭艾滋病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培养预防艾滋病的社会责任感,需要从"我"做起。艾滋病的传播主要与人类的社会行为有关,完全可以通过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而被阻断,是能够预防的。
编辑/张策 签审/李长旗 审核/王姣
相关阅读
上一条:结核病的防治
下一条:艾滋病防治知识国八条
版权所有:河南农业大学后勤处(后勤发展总公司)
文化路校区:中国·河南·郑州市金水区农业路63号
龙子湖校区:中国·河南· 郑州市郑东新区平安大道218号 邮编:450046
办公室电话:(0371)56990126 邮箱:houqinchu
@henau.edu.cn 邮编:450046